后来才发现,就算不断回到相同的地方,曾经那些日子也再也不会回来了。

S. Zautsch

© S. Zautsch | Powered by LOFTER

时隔两年四个月,未曾想过花了一整个黑夜的时间大体回顾并继续读完了整本《挪威的森林》。回到高中毕业那个夏天,刚刚结束单纯的学习任务,受到此前积累作文素材时的影响想要真正读些什么。而那年七月练习科目二的时候,每天都在要榨干人似的烈日下躲在凉棚里排队等着练车,也是为了不至于百无聊赖,就趁着空闲之际从家里抽了本《挪威的森林》读了小半。然而阅读的习惯未曾养成,自那之后便再没有顾及任何纸质文学作品的阅读,虽在初次前往武汉时一同带上了它,抱着“一定要读完”的执念放在书架最靠外的地方,但总没想到在如此之久的时间内完全不曾重启那年最后读到的那一页,甚至大一下学期英语课老师结课时送我们每人一张的书签,也不过被我随便打开一页就夹在了书里,而我昨晚刚打开书时甚至以为这就是我当年读到的地方。 这次趁整理书架之际将其从书堆中抽出,极力拂去顶侧渗入书页的灰尘——其实近期已有预谋了,便顺势读了起来,却又不得不先大概回顾了之前读过的情节(与我脑中模糊的印象竟已不大相符)。恰好新耳机刚刚到货,我特意寻出了披头士的《挪威的森林》循环播放,也许是希望体会人物的感受,亦或是试着营造与所读相配的氛围。总之,一夜过去,这首只有两分钟多一点的歌毫不歇息地轮回了164次,甚至连最近一周的听歌排行榜在它开始第116次播放的时候都清零抗议。它也十分轻松地早早登顶历史听歌排行,而在它之前我顶多听一首歌听过65回。不知为何,合书上床之后脑中却一点也想不起来它的曲调了,反而被看之前听的一首电音代替,可能是曲调平淡或者听得过于多了吧。题外话太多,但真正想写些阅读感受却又无从下手,看到结尾我的反应是“这就结束了?”,显然十分的意犹未尽,而直子突然的离去、她的情感,实在令我迷乱而又感受到渡边君的惋惜与苦痛。木月的离去也有些突然而迷茫,但这些人离去的原因却已无所谓知晓与否。只是留给生者的懊悔、不舍、痛苦,实在令人难过。直子到底是抱有着怎样的情感?虽然对于小说中也许是具有时代和地域特征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逻辑也不甚理解,但整本书读罢,萦绕脑中挥之不去的只有这个问题。也许多年后我会再一次打开它,到时怀有更多阅历和不同心境重读全文,可能会有进一步的理解吧。文笔拙劣,仅此以记录。

评论